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對「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回應之三


國立臺灣大學季瑋珠教授

 

謝謝丁教授,這個報告書已經在其他地方看過相

關的討論。僅將淺見提供您參考:

1.P.13忽然出現2倍的字樣,是什麼意思?生產

力怎麼計算?是指產量?品質?

2.P.14的「素養」最近引起很多話題,原來英文

competence,直接的意義應該是能力,因此

這個翻譯似乎不妥。素養是需要時間和人生經

驗去培養、去體驗的,也很難以考題加以量化。

3.PP.17-18十二年國教,最近也話題很多,最令

人不解的是「免試不免試」,「特招無特色」,

基北區為例,許多自以為孩子是菁英,或者可

以成為菁英的家長,只有一個價值觀,就是把

孩子送入明星高中,不成,就去私中。而唯一

讓他們放心的就是紛紛計較的考試,間單說,

就是恢復聯考,走回頭路。還有家長和老師歧

視「免試生」,說不可以和特招生同班上課!

這簡直是「種族隔離」,臺灣以前也只有日本

人做過這樣的事。

要說社區高中職真的不及明星高中(如建北)職

(如大安)「優質」,這是十分不公平的,但是

大家為何一定要擠明星高中職?原因主要是進入

大學的成果。許多有經驗的家長都承認,社區高

中職的老師比明星高中職更努力,更認真,更關

心孩子,他們說:「明星高中是得天下英才而較

之,社區高中是把學生變成天下英才!」那個更

符合教育理念?那個更適合大多數學生?

為何明星高中職生大學成績好呢?是大學招生有

偏好?明星高中老師優秀?學生優秀?補習班優

秀?老實說,智能真的有問題的,國中畢業前早

被特教班網絡走了,能進入十二年國教的都不「

笨」,是教育方法不對,沒抓到關鍵點,學生也

自我放棄使然。有人退休後才學新語言、新技藝,

只要沒有「失智」,人生的學習沒有止境,何苦

在青少年其跟孩子過不去?

4.智愚賢不肖齊聚一堂,一起上課學習有何不可?

入社會後不是這樣?很多家長遷學區的榜樣孟母

三遷,在今天看來根本是「職業歧視」。如何解

決能力差異,和興趣的差異?很簡單,小班分組

教學,活化分流,不否定任何交流的機會,文理、

技職學術。我們有這麼多流浪教師,還怕沒人

教?而且記得不僅學科,各個術科也可以。當然

大學入學端一定要改,均衡會考試和會做事、會

解決問題等等各種優勢。芬蘭可以,我們為何連

嘗試都不敢?

5.對於高教,我比較沒意見。不要一天到晚叫我們

paper,還有用幼稚的獎項干擾教學研究的自

由即可。 另外就是前述學生的選擇,能否更有

彈性?

後學

季瑋珠敬上

 
【註】「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


對「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回應之二


國立清華大學陳舜芬教授

 

丁教授:

在十二年國教部分提到有關師資培育,其中一再

提到[師範體系大學](請參考附檔),這個名詞並

不妥當。因為自從師資培育法公布後,法令上只

[師資培育之大學]的說法。三所師大雖然名稱

上保有師範二字,但性質上師資培育已經只是這

些學校任務之一,與其他任何一所設有教育學程

的大學無異,都是[師資培育之大學]。師範學院

也已改稱為教育大學,有幾所教育大學則已改制

或與鄰校合併為一般大學,也有幾所正與附近大

學討論合併事宜。同時,教育大學也朝一般大學

發展,設置了不少與師資培育無關的學系。總之,

依法令與現況,根本已無所謂的[師範體系大學]

 

一九九四年師資培育法公布迄今,雖然經過多次

修正,但是師資培育多元化 (也就是一般大學也

可培育師資) 的方向一直沒有改變。白皮書中

全不提現行依法設置教育學程的[師資培育之大學]

反而一再提出[師範體系大學]一詞。19頁提到

[師範體系大學應回歸本質,以強化其師資培育的

角色與功能],以及第22頁提到[師範體系大學

承擔十二年國教師資, 特別是國小師資培育之主

要責任,並負責公費生培育]。一來是 [師範體系

大學]一詞使用不當,二來是這兩項建議違背師資

培育法與目前師範大學與教育大學的發展方向。

對「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回應之一

                                            國立交通大學洪瑞雲教授

1.針對12年國教 主要的問題不在師資的問題

而是教學必須能力分班的問題
學生能力差距太大 教材和教法必須分級

高中教育必須要能銜接未來大學教育所需的
本知識

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進大學受教  國中甚
小學都已有啟智班和資優班的設置

 高中教育勢必無法使用一套統一的教材 對
 所有的學生做出相同的通過要求

過去 解決學生能力不同的方式是透過入學
試 形成了一些明星學校

如果12年國教想要破除明星學校(免除學子
升學壓力 讓學習正常化)

也想要社區化(讓學生可以就近就讀)那麼
一個學校之內就必須有學科教材能力分
級的設計  讓能力不同的學生能適性發展
能力分級  教材分級  在先進國家早已在
做 台灣為何不能做?

高中生程度若無法分級  統一教材與進度
的苦果將由大學來承受


2.針對大學教育 大學教授薪資偏低 升等
  考核嚴苛的問題必須要儘速解決
  這不是目前所謂的彈性薪資可以解決的
  而是整體的底薪的調升  否則無法吸引
  優秀的人才往學術的路走

  目前各大學仍就以SCI SSCI等各式量化
  指標來評量教師的研究表現  完全輕視
  以自己語言發表的論文  這樣真能提升
  台灣的學術在國際上的聲譽?

助理教授六年內必須升等 否則解聘的
定更是殘害了大學的生態平衡

年輕有衝勁的學者 受制於升等的評量
在校內成為一群完全沒有聲音 完全受
資深宰制的人  讓校園中的民主 自由
平等蕩然無存
 

此六年條款既無法真正提升研究的學術
水準 (研究只有炒短線才能有足夠的產
)更是禍害無窮 必須慎重考慮廢除

 
教育政策不應有五年五百億這種做法
只為了要提升國際排名  而獎助本就已
經有充裕研究經費的明星教授  這些錢
是納稅人的錢應用來補助有能力受更高
教育 但卻沒錢付學費的人 尤其是博士
級的學生

目前的獎助金才幾千元 連生活費都不夠
而且才只有獎助三年
這麼寒酸的獎學金 對優秀的學子有何吸
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