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季瑋珠教授
謝謝丁教授,這個報告書已經在其他地方看過相
關的討論。僅將淺見提供您參考:
1.P.13忽然出現2倍的字樣,是什麼意思?生產
力怎麼計算?是指產量?品質?
2.P.14的「素養」最近引起很多話題,原來英文
是competence,直接的意義應該是能力,因此
這個翻譯似乎不妥。素養是需要時間和人生經
驗去培養、去體驗的,也很難以考題加以量化。
3.PP.17-18十二年國教,最近也話題很多,最令
人不解的是「免試不免試」,「特招無特色」,
基北區為例,許多自以為孩子是菁英,或者可
以成為菁英的家長,只有一個價值觀,就是把
孩子送入明星高中,不成,就去私中。而唯一
讓他們放心的就是紛紛計較的考試,間單說,
就是恢復聯考,走回頭路。還有家長和老師歧
視「免試生」,說不可以和特招生同班上課!
這簡直是「種族隔離」,臺灣以前也只有日本
人做過這樣的事。
要說社區高中職真的不及明星高中(如建北)職
(如大安)「優質」,這是十分不公平的,但是
大家為何一定要擠明星高中職?原因主要是進入
大學的成果。許多有經驗的家長都承認,社區高
中職的老師比明星高中職更努力,更認真,更關
心孩子,他們說:「明星高中是得天下英才而較
之,社區高中是把學生變成天下英才!」那個更
符合教育理念?那個更適合大多數學生?
為何明星高中職生大學成績好呢?是大學招生有
偏好?明星高中老師優秀?學生優秀?補習班優
秀?老實說,智能真的有問題的,國中畢業前早
被特教班網絡走了,能進入十二年國教的都不「
笨」,是教育方法不對,沒抓到關鍵點,學生也
自我放棄使然。有人退休後才學新語言、新技藝,
只要沒有「失智」,人生的學習沒有止境,何苦
在青少年其跟孩子過不去?
4.智愚賢不肖齊聚一堂,一起上課學習有何不可?
入社會後不是這樣?很多家長遷學區的榜樣孟母
三遷,在今天看來根本是「職業歧視」。如何解
決能力差異,和興趣的差異?很簡單,小班分組
教學,活化分流,不否定任何交流的機會,文理、
技職學術…。我們有這麼多流浪教師,還怕沒人
教?而且記得不僅學科,各個術科也可以。當然
大學入學端一定要改,均衡會考試和會做事、會
解決問題等等各種優勢。芬蘭可以,我們為何連
嘗試都不敢?
5.對於高教,我比較沒意見。不要一天到晚叫我們
出paper,還有用幼稚的獎項干擾教學研究的自
由即可。 另外就是前述學生的選擇,能否更有
彈性?
後學
季瑋珠敬上
【註】「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報告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